名声鹊起。
他是个很有办法的低级官员,带着三十名士兵和十几个猎人出差两年半,使安加拉河流域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向沙皇效忠,更建立起雅库茨克木堡。
最重要的是,带回两千四百七十一张黑貂皮、二十五件貂皮大衣。
他的办法很简单,告诉那些林中百姓小部落,西边已经全部向沙皇臣服,不论喀尔喀蒙古向林中百姓征收多少赋税,沙皇都仅征收喀尔喀蒙古征收的三分之一。
然后把部落中的萨满或长老请到要塞,软禁起来作为人质,避免部落拒交赋税。
随后向西边请求军队支援。
一座木寨建立起来,莫斯科派遣的督军、税官、文官,以及斯特罗干诺夫家族派遣的雇佣军随后就到,对要塞加固、扩建。
等他们站稳脚跟,则开始向已经臣服的原住民征收重税,并发兵攻打未臣服的部落,杀鸡骇猴。
这套流程,值得沙皇派到西伯利亚的所有官员学习。
而今年过来的另一支超过三千人的军队,则是为了应付卫拉特。
是应付,不是对付。
沙俄与卫拉特的交往,可以追溯至三十年前。
他们远比元帅府更了解卫拉特,同样也更加清楚,卫拉特远比只有两万战兵的喀山汗国强大得多,根本不是几百个、上千个远征军就能对付的敌人。
沙俄应付卫拉特的方法,就是当个落到锅里的苍蝇,一面派遣官员同卫拉特诸部的各个酋长议和,条件是名义上臣服沙皇,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条件。
另一方面,则派遣小队进入北方,同那些作为卫拉民的小部落打交道,向他们索要毛皮。
必要的时候,他们可以开放秋明城作为贸易据点,向其提供老旧的硝火枪、手工艺制品、食物和哈萨克汗国的情报,以此来交换毛皮。
尽管这三十年间,沙俄的小据点经常会被卫拉特劫掠、焚毁,但秋明官府和卫拉特诸部贵族的私人往来一直没有断绝。
因为双方根本算不上生死大敌,沙俄的目标是西伯利亚北部的毛皮、矿产,而卫拉特的头号敌人一直是哈萨克汗国。
双方本来就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,毛皮对卫拉特来说并不稀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