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,也肯定是设计让自己放松警惕。
而在最好的情况,则是五路兵马,四路反贼,里头混进去张全昌这一个奸细。
军队还没出庆阳府,先锋官贺人龙帐下贺勇先给自己报信,杨彦昌和任权儿就不说了,作为殿军的曹变蛟率领的也是平凉募兵。
如果刘狮子没记错的话,那好像是他当年安置伤兵的地方。
说实话,听到张振所说的明军阵容,刘承宗本能地有点恍惚……就算让他亲自来给明军排兵布阵,安排出的阵容大概也就是这个德行了。
不过还没等他想好该如何面对北方南下的明军,中军辕门的护兵就跑进帐来,呈上南边大营参将张天琳的报告。
刘承宗接过书信,扫眼一看,南边也遇敌了。
张天琳的使命是在渭河北岸征调船只,但因为元帅府的东征,导致河上船家都跑到了渭河南岸去,就连兴平县的大户、平民也乘船逃到渭河南岸的鄠县去了。
因此张天琳就只能稍显激进地派遣马队渡河,跑到河南去征船。
好在张天琳虽然胆子大,行为倒是挺谨慎,先渡河的是塘兵,随后才是正兵,过去塘兵铺开了在方圆几十里地游走遮蔽,很快就发现了万余明军正在向渭河南岸集结的动向。
在张天琳的报告中,提到其部有老兵认出,明军集结在渭南的部队里有毛葫芦兵和辽东骑兵。
这两支都是服色上非常有特点的军队,很好认,辽东军的布面铁甲更重,也叫青甲,多为蓝色;而毛葫芦兵是豫南一带的山兵,装箭是用野兽毛皮在内里挤压羽箭的挤压式箭囊,很小,大部分箭杆都露在外面。
发现自然是相互的。
张天琳发现明军的同时,明军也发现了他,况且大营的塘兵只有一个大队,无法在渭河南岸遮蔽主力周全,因此信上说,如果没有意外,刘承宗看到信的时候,他已经撤回北岸了。
跟他一起回到北岸的还有临时征集到的二十六条渡船、渔船,在渭南出现大股明军的情况下,这个渡船数目基本上就宣告刘承宗的渡河计划失败了。
靠着二十多条船,他们只能在明军防守河岸的情况下,一个大队一个大队往河对岸运兵,这显然是送人头的荒唐主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