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会在一波接一波的宣传攻势下逐渐明确自己的归属。一面是日暮西山的腐朽帝国,一面是蓬勃向上的新兴势力,该向哪一国效忠,聪明人肯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宁崎又随意在堂上点了几人抽问,回答倒也基本合乎他的预想。这些少年学子基本都能背诵海汉教材上的内容,但理解的程度大多比较有限,还是处于死记硬背的水平。不过这已经让宁崎比较满意了,毕竟在这边推广新教材才一年多时间,负责讲授教材的教师也大多是本地人,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已经不错了。虽然比不了三亚那边的教学水平,但想想大明统治这里已有两百多年,而海汉人来到这里才几年而已,要改变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,的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。
范迪门在旁边断断续续听了张新的翻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,当下也有些佩服海汉人的手段,在占了大明的疆土之后,居然能想到借助教育机构,来影响年轻一代的想法。由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海汉人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规划已经非常完善,连这些十来岁的少年也早就成了他们的棋子了。范迪门觉得不出二十年,这个岛上的人大概就会彻底忘记他们曾经归属大明这件事。
相较之下,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教育工作只能得到不及格的分数,据范迪门所掌握的情况,巴达维亚城中仅有一所学校负责教授荷兰殖民者的子女读书识字,而当地汉人则是都会将子女送去汉人办的私塾念书,土著则基本没有送子女入学的权力。由于东西方文化各不相同,荷兰人也没办法强迫汉人后裔进入他们办的学堂中学习,因此虽然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已经立足十几年,但与汉人、土著之间的文化隔阂却丝毫没有得到消除。
东印度公司过去在教育领域的不作为,也使得巴达维亚当地民众对于荷兰人的统治严重缺乏认同感,至于类似海汉这种通过入籍来获得的归属感就更无法谈及了。在当地出生新生儿中,只有纯荷兰血统才能自动获得国籍认证,而那些混血的私生子顶多也就得到一个入学的待遇,但想要得到荷兰的国籍却是十分困难。至于汉人,似乎绝大多数的汉人并没有要加入荷兰国籍的打算,他们虽然距离大明数千里之遥,但却依然将自己视作明人看待,这也是让荷兰人感到非常无奈的一件事。
范迪门上任后所面临的局